藏戏《图兰朵》今晚登陆“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 小剧场藏戏首度来沪,“活化石”现新光芒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藏戏《图兰朵》兼具实验意义和传统气质。记者 张伊辰 摄 制图:张继
从“日光城”拉萨到“魔都”上海的火车需耗时两天两夜,但这样的距离并没有劝退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近30人的剧组带着藏戏历史上首部小剧场作品《图兰朵》一路风尘赶来,今晚在宛平剧院亮相“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
“公主头顶始终得有一束光来提亮”“这一段剧情是在黑夜中发生的,色调可以更冷一些”,一手激光笔、一手话筒,《图兰朵》导演索朗曲珍与灯光师细致地调整着每一幕的打光。记者昨天独家探班排练现场,对这部“跨越数百年与数千公里而来”的“名作”一睹为快。
“小剧场,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拥有600余年的历史,藏戏因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纷繁的流派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开拓与创新始终是剧种发展前进的坐标,这门古老的剧种亦迈开了脚步,近年来在传统八大藏戏舞台化之外,一批新编戏与小剧场作品应运而生,《图兰朵》便是其中之一。
出发前的索朗曲珍曾犹豫过,究竟带哪部戏与上海观众见面?传统戏无疑是不会出错的选择,但最终她还是大胆转向了兼具实验意义和传统气质的《图兰朵》。《图兰朵》最初的诞生来源于索朗曲珍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时老师布置的一道命题作业。索朗曲珍告诉记者,自己学生时代常常会在周末观看各类小剧场话剧和戏曲作品,每每目睹台上仅五六个演员便能完成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就会想到规模宏大、动辄上百演员的家乡戏是否也能大胆一试。
硕大而民族特色鲜明的蓝面具象征勇敢正义,明快热闹的锣鼓节奏和淳朴矫健的藏族吟歌应和着,以藏戏演绎普契尼的《图兰朵》再创造是必经之路。索朗曲珍在丰富表现手法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舞台美学。音乐设计上,主创也为《图兰朵》量身定制了新旋律,从八大藏戏的80多首“朗达”(戏曲唱腔)中筛选出数首基础唱腔改编为清唱,弥补了传统藏戏“腔长句短”、长于抒情而叙事节奏缓慢的短板,大大增强了唱段的叙事性。
“小剧场,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图兰朵》证明了藏戏宽厚的戏剧承载力,这方不大的舞台让年轻的索朗曲珍看到了藏戏自我更新的机会,也铺就了她不断成长的坚实台阶。《图兰朵》之后,她还执导了现实题材的新编藏戏《藏香情》,诸多尝试都为古老剧种注入了更多可能。
在创新场域回望藏戏的古老“广场”
“原原本本地把藏戏的特点都展现出来。”剧种独有的表演规范和艺术特色是藏戏人的骄傲,即使题材完成了突破,但《图兰朵》并没有舍弃剧种别具一格的程式与规范。在传统的广场藏戏中,演员们在开场环节“温巴顿”里集中登台讲说剧情,并在结尾的仪式“扎西”中进行祈福,这样的藏戏演出原貌将在《图兰朵》中悉数亮相。
表演程式上,剧中角色上下场均采用了“顿达”“颇俦”“嫫俦”等,即男性模仿射箭、女性模仿捻羊毛的身段;其他动作设计也大量吸收了“台冬”“茶东”等步伐,充满藏戏特色。与此同时,不设曲牌、因人定调的“如羽毛般排列”的伴唱形式也得到保留,营造抑扬迂回而又丰满辉煌的听觉效果。
12岁加入藏剧团、从小看着广场藏戏长大,传统藏戏演员与观众的近距离与高互动性给索朗曲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奇妙的是,她在小剧场里寻回了曾经的记忆与氛围。“虽然是镜框式舞台,但小剧场打破了各种局限,演员也能直面观众的反馈。”她对记者表示。
与不少传统剧种一样,藏戏在西藏当地也面临着观众流失的情况,但在一次次舞台化和新编戏的探索之后,索朗曲珍兴奋地看到了市场的“回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藏戏。“梦想真的不远,而且就在我们眼前可以实现。”这位30岁出头的藏戏人憧憬着:“在更多的舞台表演藏戏,让更多人了解藏戏。”
(来源:文汇报 记者:王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