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果跨越“转化鸿沟”,复旦上医组织这个沙龙孵化“创新种子”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利用小分子诱导细胞转分化,将有可能治疗I型糖尿病?新型蛋白抑制剂的发现,为抗白血病带来了新突破?看起来遥远、硬核的实验室反应,其实都可以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日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办的第二期“枫林科技沙龙”上,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周璐提出利用小分子诱导胰岛α细胞转分化形成类β细胞创新机制,重塑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该小分子化合物可口服,在小鼠模型上体现出了良好预后,是一种全新机制的潜在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这是令人振奋的治疗I型糖尿病新思路。然而,从实验室科研成果,到真正为民所用,期间道阻且长,单方力量很难实现。碰撞思维火花、孵化创新种子,自去年底,“枫林科技沙龙”搭建一方学术界、业界、投资界共同参与的平台,旨在持续促进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
碰撞思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复旦医学院科研楼里,不大的会议室人头攒动、观点碰撞。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杰,曾参与第一期“枫林科技沙龙”。许杰潜心于PD-1/PD-L1抗体耐药的分子机制、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展开研究。基于新靶点开发的阻断抗体,在临床试验“宠物版本”中看到了明显治疗效果,毒理实验也表明,长期重复注射未见明显毒性。
许杰直言:在第一期沙龙上,除了项目的天使投资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他有机会面对面地向众多投资者,详细介绍项目进展和前景,为项目提供了更直接和生动的展现机会。“可以说‘枫林科技沙龙’让我们亲上加亲。”
路演圆桌论道,碰撞思维火花。第一期沙龙中,有位肿瘤医生的提问令许杰印象深刻,“调节免疫是把双刃剑,增加对肿瘤免疫反应的同时,也会对很多正常器官产生免疫反应,如何减少药物在临床上可能的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获益?”
“这位医生的观点认为,做转化固然要关注创新药的效果,实际上安全性也同等重要。通过这次沙龙,我发现从事转化医学研究与临床医生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这更加坚定了我注重药物开发安全性的意识。”许杰说,“参加这样的沙龙,增加了我做转化的信心和愿景,让我更可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搭平台促转化,打通成果对接渠道
“枫林科技沙龙”从一开始亮相,就备受科学家、业界代表、投资机构代表等人士欢迎。此次沙龙里,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合伙人郭秋杉,还带来“他山之石”,他以波士顿生物医药生态发展为例,详解不同阶段波士顿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相关经验举措,以此为上海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借鉴。在他看来,生物医药创新转化有“三高”,即技术门槛,高硬件、高资金投入要求,多方携手合作,方可形成功能完善、开放合作、利益共享的转化共同体。
沙龙上,“抗肿瘤候选药物——GSPT1分子胶降解剂 (MZ-005) 的开发”、“体外诊断微流控传感芯片”的研究成果、独创微腔荧光增强新技术等临床前沿成果,令在座听众眼前一亮。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李聪教授,以药学院发展史为切入口,介绍药学院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围绕新药创制关键环节,在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转化工作方面取得的突破。他表示,路演“搭平台、促转化”,打通了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对接渠道,促进优秀成果转化落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说,现代科技创新已无法通过单一学科“单打独斗”实现,汇聚“各路英豪”,通过学科交叉实现融合创新至关重要。今后,复旦上医还将搭建平台定期开展成果路演活动,让科研成果走出学校“围墙”,与业界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孵化出更多创新的种子。
沙龙组织者、复旦上医科研处主管成果转化的副处长陈向军教授介绍:今后“枫林科技沙龙”将每月推出一期专场活动,近期即将举办的沙龙将聚焦人工智能、脑科学、基因治疗和小分子治疗等前沿话题,通过跨界交流,促进科研成果与临床、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