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现象级的历史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一本现象级的历史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 摩伦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求学的时间大致与西南联大的那几位名人相仿,本应该是课堂里求知的年龄,后来却因为赶上战争,不得不中断学业。
不同的是他抱着一腔热血,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16期。1940年毕业后,黄仁宇被任命为某部第14师排长及代理连长,实现了上阵杀敌的梦想。1943年2月,黄仁宇被派到中国远征军,担任上尉参谋,后来还获得过一枚海陆空军一等奖章,但是战争的一些现实问题让他渐渐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比战争更重要的问题。
1950年,32岁的黄仁宇远赴美国,开始攻读历史,并在46岁时获得了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在被聘为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教授后,由于没有著作,在临近退休被解聘。实际上《万历十五年》的书稿早已交给了美国出版商,可能因为对中国历史的不敏感,以及写作套路不同于以往的编年体,所以出版商迟迟不能定夺。
黄先生认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就将书稿寄回中国,联络友人以期国内出版。当时正值1979年,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刚刚经历了什么,没想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竟然顺利出版,更没想到的是在中国大卖,然后加印、再加印。
生活具有戏剧性,该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后,台湾、美国也相继出版。英文原版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提名。虽然学术界对黄先生有这样那样的评判,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阅读过程非常有趣,跟以往的阅读经历有很大差异,因此该书被称之为“现象级的历史书”,就好像吃惯了馒头米饭的配置,突然加了一道糍粑,软糯香甜,甚是喜欢。
我以为这是一本新书,没想到它的年龄比我还大一点点。一本薄薄的册子,颠覆了自古以来历史的纵向叙事,选取万历15年里数个历史人物经历,来展现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选择。是的,我没有去深究大明为什么亡,万物有规律,萌芽、生发、死亡都是正常现象。强悍一点如东罗马帝国千年,周朝八百年;羸弱一些如秦朝不到百年。有内因外因:内因,老大不行,下面人的能力指数递减,越作越衰;外因就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大厦将倾孤木难支,指望一个、几个人来拯救一个国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复仇者联盟》大家看着刺激就算了,千万别当真。
书中的人物,不管是格局大小、能力高低,任性还是无奈,那都是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站在当代立场揣测历史,犹如隔靴搔痒,我认为历史有的部分永远是猜测而不是真相。该书以人看史,貌似太史公本纪世家列传的极端化。一个人活着要不要为自己活?当然要!否则这一生都是与自我无关的荒谬虚伪表演。万历志在此。书友说,万历他是皇帝,他有责任,他不能这样放纵自己。我想说,他不是开国皇帝,虽没有先祖的壮志和智慧,但也少了一些凶残和戾气。不擅长政治斗争,却又贪念皇宫温足的生活,不擅长手腕,更不擅长吃气。成年后他顿悟了要过怎样的人生,不爽就不干,挺好。张居正有能力,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人家的学霸,明朝的朝霸,一路打怪升级,在这场游戏里,他是赢家。申时行是张居正的缩水版,身居其位,勉强为之,身心俱疲,书中过得最不痛快的人。与他相比,戚继光强一点,他的戚家军辉煌过,在沿海的那些年,作为将军,他是赢家。那个文人李贽,很傻很天真。一个国家的所有制度,约定俗成均来源于底层文化,如智情真人所说什么样的文化土壤,结什么样的制度果。认识到,做不到,改不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的宿命。
来源:松江报 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