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一同亮相 对话基层作家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 高凯)从创作之初投稿后等待结果的忐忑心情,到文学梦想的强大力量;从写作启蒙之门的打开,到如何寻觅新的灵感之源——22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名家零距离”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一同亮相,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36位基层作家面对面交流,讲述创作经验、分享创作感悟。
莫言当日忆及自己在部队时最初的文学创作,他坦言,这一阶段自己在不断地写和不断地投稿中度过,每每寄出作品就盼望着邮差的到来,“大信封让人失望,那意味着稿件被退回。”莫言笑言。多次努力之下,莫言重于盼来了从保定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莲池》寄来的“小信封”,他之前寄出的这篇写新婚妻子在一个春雨霏霏的夜晚想念远在海岛驻守的丈夫的小说,修改后以《春夜雨霏霏》为题发表在1981年第5期《莲池》杂志上,成为莫言文学的起点。
莫言坦言,自己最初的文学风格并不固定,经过种种探索,他终于明确了一点,写自己最熟悉的乡村生活。“这一下就觉得太多可写的了,这块土地我非常熟悉,每一个人,都能写进小说。”这便是“高密东北乡”的诞生,以莫言的家乡为原型创造的文学地标。莫言表示,“高密东北乡”是开放的概念,不是封闭的,世界上发生的人与事都可以“移植”到“高密东北乡”,“文学创作一切皆有可能,关键是让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让读者觉得可信。”
梁晓声表示,自己的文学启蒙老师是母亲,“她总是一边忙手头儿的事情一边给我们讲各种故事”。后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梁晓声坦言自己经历过模仿阶段,并最终明确认识到人物塑造是创作中最关键的要素。“文学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梁晓声说,自己以前写小说,喜欢以讲故事为主,此后学会了先构想人物,再构思故事。“文学与戏剧、电影一样,重点还是人物,我接受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梁晓声说。
刘震云坦言,回看自己过去的作品,“没有特别满意的”,他表示,“其中既有写得好的地方,也有写得不好的地方。这些不好的地方不是当时没有写好,而是当时没有那个能力。”在刘震云看来,认识到之前作品的不足,正是写好下一部作品的动力。
谈到文学的魅力,莫言表示,文学之所以能跨语言、跨民族传播,被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喜爱,原因在于其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传达了人类最普遍的感情,“艺术是个性与共性、普遍性和独特性的结合。”刘震云认为,“文学不全是生活,生活停止思考的地方,文学便开始了它的思考。”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哲学性的。
三位作家当日还与包括范雨素在内的多位基层作家展开互动,就作品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邓凯当日于现场与云端的网友一同聆听作家们的交流。活动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
据悉,此次活动系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今年计划按季度举办4期。首期于21日启幕,邀请36位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的会员来京参加系列活动。3天时间里,“春天一堂课”“遇见文学馆”“名家零距离”等10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增强作家们的创作动力,向全社会展现中国文学生机勃勃、踔厉奋发的形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