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遗海派木偶课引入社区学校,这个街道开了先河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日前,“桥”首未来·非遗偶“愈”进社区揭牌签约仪式在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内举行,如果说当初以海派木偶传承与创新为主的“万物皆偶”工作室落户打浦桥社区,是一次美妙的“偶遇”,那么这次由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携手工作室共同推出的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则成就了一次身心的“偶愈”。这也是非遗海派木偶戏首次以课程的形式走入上海的社区学校中,开了先河。
仪式上,“万物皆偶”工作室主理人项春雷表演了精美的杖头木偶红绸女,接着又在纸板搭成的小剧场里,靠一只手、一个晾衣架、一件旧衣服和两只白手套等日常物品组成了一个“偶”,表演了一场小巧滑稽的手偶戏,可能观众会觉得好奇,这也算“偶”?
不光如此,在工作室里,还有着各式各样的花式“偶”,项春雷随手拿起一条绿色的“毛毛虫”,其中暗藏机关,一番摆弄下来,小草开了“花”,逗得一旁的小女孩咯咯大笑。项春雷介绍,其实现在木偶并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非遗技艺,而是一门活在当下,能够应用在生活中各个场景的学问,木偶制作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发挥一点想象力,生活中的各种物品都能随时随地化身为“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偶”,这便是“万物皆偶”的意义所在。
2021年12月,“万物皆偶”工作室在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落地。首次亮相举办的“非遗进社区——欢乐木偶展”就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在接下来一次次的非遗推广活动中,工作室吸引了黄浦区第四社区教育中心主任、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边守青的注意,在与项春雷进行深入交流后,双方都觉得让“木偶”走进社区学校可以为之,现在市民想要学习各种艺术都可以找到地方和途径,但唯独偶戏少有,以“偶”为桥梁,让大家在了解这门非遗技艺的基础上,更能够通过“偶”达到艺术疗愈的功能,海派木偶课的尝试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
边守青介绍,首批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学员来自社区的志愿者,“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把他们从热心公共事务的志愿者,变成热心非遗传承的志愿者,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他们也能换一种眼光看事物,把‘偶’这种形式运用于未来的工作中,成为处理其他棘手事务的‘愈合剂’。”“未来,我们还将结合不同的需求,多元化多途径地‘送课上门’,把‘偶愈’带入校园,带入工作园区,带给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们,带给生活在我们这片区域的外国友人们。我们会不断拓展市民学习时空,提升市民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作为课程主讲人之一的项春雷表示,先培养社区志愿者,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之后为教学、推广木偶课程服务,影响更多对木偶有兴趣的人,培养更多海派木偶文化的传播者。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让大家了解木偶这门非遗技艺的历史、分类,也会带领大家了解偶剧的“幕后”,工作室主创团队成员,有着三十余年木偶设计、制作经验的单江峰,将在之后的课程中为大家解密木偶是如何制成的,整个木偶制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艺术疗愈之旅。过程中,希望大家对生活睁开全新的眼睛,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稀松平常的事物,会得到别样的感受,而在静心制作的过程中,在与团队成员合作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体会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喜讯传来,上海黄浦区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海派木偶戏”入选第九批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作为“万物皆偶”工作室的主理人,项春雷入选第十批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坚持多元化办学,课程设置多样,先后开设了乐器类、声乐类、语言类、家政类、非遗文化类等56门课程,海派木偶课成为其中最新加入的“成员”。未来,结合社区学校非遗偶“愈”——海派木偶的课程,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将继续全面打造木偶创新艺术实验基地,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构建社区文化新格局,让“偶”成为一种新的社区人际沟通方式,并把“偶”融入日常社区文化生活,从中生出一条文化创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