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您好,欢迎访问Shanghai上海财经新闻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用数据感知经济发展态势、启迪未来发展取向

2022-09-27 12:27来源:未知 频道:财经头条 阅读: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财经动态,传播大沪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news.shanghaima.com/上海财经网欢迎您!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态势明显,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经济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冲击。由于中国经济韧性強、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随着一揽子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56万亿元,其中工业值加值接近20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固定投资总额超过27万亿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困难依然不少。造成困境的外部原因有俄乌战争、全球供应链受阻、美对华遏制等因素,内部原因有防疫等因素,也有长期以来经济调整不彻底、不到位的因素。最近,国务院智囊对中国经济现状分析,披露了一批数字信息。本文试图用数据说话,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启迪未来发展取向,谈三点看法:

、用数据说话,感知经济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1、从民间投资增量看。近10年内民间投资与全部投资之比,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在50%以上,占半壁江山。但民间投资与自身同比增长率,却从2014年15.8%的两位数增长之后,2015年开始滑入了个位数增长的8.8%,2016年为2%。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年平均不到4%,2022年上半年为3.5%,大大低于全国上半年全部投资增长率的6.1%。投资减少,则税收减少(民企对税收的贡献是50%),GDP增速下降(民企对GDP的贡献是60%),就业下降(民企对就业的贡献是80%以上);收入下降,从而引起整个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

2、从消费角度看。目前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从2014年的56.3%上升到2021年的65.4%,上升近10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高达69.4%。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说明消费之马正在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居民消费本身比率却在下降。居民消费支出2018年为10.4%,之后进入了个位数增长。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为6%多。2022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0.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指标出现下降0.7%。生产决定就业、收入与消费,消费不稳或消费增长下降会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就业。消费为什么上不去?直接与居民收入相关。

3、从居民收入状况看。中国有十四亿多人口,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极低收入人口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1亿人,两者合计8.7亿人。这部分居民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钱去扩大消费。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中等收入者有3.8亿人。尽管中等收入这部分人有近四亿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但他们中间不少人,担心于孩子上学、家庭防大病、买房子、老人养老等一系列意外支出,不敢痛快去消费。因此,要解决以上极低收入者、低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三部分人的消费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系列扶低扩中限高的政策调整。

4、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看。2021年,全社会从市场上筹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共314.13万亿元,扣除政府债券、居民贷款和无息的股票融资,企业部门的有息融资存量为180.48万亿元。按2021年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4.95%计,企业当年需付息8.93万亿。各项贷款若按平均三年期还本,当年需还本60.16万亿元。两项相加共需偿还本息共69.09万亿元。而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127.92万亿元,还本付息能力为185.15%。此营业收入还需扣除一般占营业收入的50-70%营业成本和应交的利税。考虑这些因素,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与还本付息之比,在2015年还为263.90%,之后逐年下降,直至2021年降到185.15%。多年来此状况之所以能持续,可以想见,现在的企业是靠借新还旧及货币政策的不断放松才得以维持。

5、从房地产面临风险看。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很严峻。按同比计算,今年上半年,占全国投资份额四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22.2%,房屋销售额下降28.9%,新开工面积下降34.4%。土地购置面积在去年负增长基础上又下降48.3%。从买地、开工到销售,几个环节的关键指标同时出现严重负增长,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截至7月16日,烂尾楼200个,涉及房企87个,涉及城市79个。若不是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时发声,若不是网管部门对相关信息及时制止,烂尾楼、断贷现象将进一步发酵、蔓延,将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场面。

6、从房地产市场走势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应该再越吹越大,中国的房价不应再越来越高。已发展20多年的中国房市,将真正出现历史性的转折,开始迈入由住房投资品为主向消费品为主发展的快车道。剩下的问题是,发展模式变了,将引发的巨大风险怎么办?据有关研究,房地产与上下游涉及的50多个行业增加值相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2020年一季度GDP统计中房地产业不仅未增长,而是同比下降2%。房市不稳,土地财政收入枯竭,已严重影响地方政府各项正常运行。房市不稳,对就业、收入、消费带来严重冲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总之,房市稳不住,已成为我国当前摆脱经济困境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成为“稳大盘”中影响方方面面的基础性问题。

7、从地方隐性债务看。IMF估算,中国地方隐性债务61.3万亿元,其中40万亿元是城投债。发行利率4%-8%,2021年隐性债利息2.2万亿元。债务主体2021年全年能融到的新资金仅2.4万亿元,差不多只能应付利息的支出。地方融资多为土地抵押,近几年土地流拍又严重,土地收入2020年增加1.9万亿元,2021年仅增加2909亿元。存量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发行增量债券又受规范管理约束、加上土地拍卖限制,地方政府新增财源枯竭。这一结果不仅影响了有些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进一步牵连了专项债券作用的正常发挥。前几年有60.8%的新增专项债未形成实物投资,导致中央要求适度超前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却已有心无力。可以看出,靠一味卖地——刺激房产——增加收入,扩大投资之路在中国已不能长久。

8、从进出口贸易看。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额总额为1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贸易顺差总额也高达3.14万亿元,扩大62.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正持续维持强劲态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4.8%。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7.8%、5.6%。

但我们必须感知,在180种全球主要贸易品中,70%的生产都集中在我国。如此之高的集中度,在有些人眼里就意味着高依赖度,涉及“国家安全”,事关大国博弈。故一些国家陆续出台了或计划出台一系列旨在提高自给率或本土化率的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或使供应链多元化。这次疫情冲击更是让企业意识到,彻底重新评估供应链、缩短供应链、投资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可能是有利可图的。基于此,我们应该预计,全球企业可能在未来5年内,将其全球产品的1/4转移到新的国家,其中超过一半的制药和服装生产会转移到新的国家,受影响的商品总价在2.9-4.6万亿美元之间,约为2018年全球商品出口的16%-26%另外,我也应该看到美国正在全球打货币战,他们会通过滥印货币、通货膨胀来稀释我们辛辛苦苦用商品实物换来的外贸顺差中美元纸币的含金量。

9从居民存款情况看。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元。经分析,这是因为,上半年资本市场中的客户买股票、买基金的投资减少;加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波动加大,客户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愿望有所减弱,很多客户喜欢到银行存定期存款,其中三年期定期存款最受欢迎。这些都反映消费、投资、理财、购房的市场变化趋势,大家都乐意把钱都存进银行。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新增存款规模超12.75万亿元,平均存款增速达8.46%。其中,浙商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存款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兴业银行存款较上年末增加 3359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 2180 亿元;平安银行个人存款日均余额比去年同期高20%。央行二季度的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的储蓄意愿在上升,而投资意愿在下降,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度上升了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度下降了3.7个百分点。这些都是因为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困难,叠加局部地区疫情暴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导致存款定期化趋势日益明显。展望下半年,存款竞争日趋激烈,存款定期化趋势将会持续。

上述9组数据告诉后我们,在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一是在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的两大痛点。二是存在相当多的企业高负债经营,在为银行打工中资金断了流;房地产市场不活,引发房地产及其关联企业成片躺平,造成税收、就业、居民收入难以增长的两大堵点三是我国有相当部份的企业,在三期叠加”下经济调整不彻底、产业发展取向没有进化等三大问题。由此可见,在稳住经济大盘,稳中求进的当下,我国经济前行应当优化发展取向。 

二、以问题导向,把握未来经济的发展取向

1、要尽快剔除影响经济发展两大痛点。一是要全方位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提振各类市场主体企业家、经营者投资兴业、坚守实业的信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除他们因经营企业获得财富后的安全隐忧,打消他们恐富不安的余悸,激发他们在发家致富后再投资、再创业的激情,为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市场主体。

二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振城乡居民的肯消费、敢消费的信心,从改善供给侧入手,切实解除“有钱人想买而不知到买什么好;钱不多的人,想买而因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压得不敢买;没钱的人,什么都想买而无钱买”的心理暗示,并由此发生的消费品结构性断层缺挡现象。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強化民生保障入手,开创滿足多元消费的内需市场,提振民众消费信心。动员经济殷实的民众,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全体民众从追求优质生活的消费理念出发,涌动消费热潮,使我国消费占GDP比重由当前65%向世界平场水平的80%提升。

2、要打通市场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堵点。目前堵点主要集中在“本大利小”传统企业,和“虚火烧得过旺”的房地产企业。这两类企业共同的特征是超高的负债率,造成还本付息的高压力,致使资金断流。特别是传统制造类实体企业,多年的为银行打工,本身已是举步维艰,在苦熬中前行,加之疫情的干扰,不确定的停工,停产时而发生,造成生产经营不畅、现金回流的梗阻,能保命活下去已是上上大吉了。对于这类度日如年丶负重奋进的企业,政府一定要出手帮扶,除了减税免费直补企业外,更要推动银企业联手,由银行主持,釆取一企一策的方法,帮助企业提供理财方案,调理企业财务扛率的失衡,引导企业从产品经营向理财经营转变,多渠道、多元化降低企业负债率和财务风险,引导企业坚守合理的财务杠杆率的底线,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提出当年还本付息能力的限额,例如假定设定业还本付息能力为250%的底线,即某企业当年度营业收入为250万元,则当年应还贷付息的总额为100万元。则该企业还本付息能力正好达到限额底线标准。若当年还本付息额达不到底线标准的,如当年营业收入为200万元,还本付息能力没有达到250%,此时就不能足额支付100万元本息,只能付80万元,未达到还本付息额的20万元的差额,允许挂帐按年度顺延展期滞后支付,这样可以防止企业营运资金池里的水被越抽越少,帮助企业解除财务威胁,使企业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还要过得好!

对于造成烂尾楼的半僵不死的房地产企业,各地政府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逐一盘点,釆取谁家的孩子谁抱的办法,由出让土地的属地政府担责,指定当地的国有企业或城投公司出资,按照房地产企业当地拿地的成本,加上已投入房产建设的资金的价值进行回购,然后尽快推进项目扫尾竣工出售。这样做不仅可为陷入困境房地商解套,同时也可为发放贷款的银行解套。因为现在房地产开发大都是银行放贷给开发商建房,又放贷给零散居民按揭买房,在房子建造过程中,实质上都是用银行贷款建房、买房,买卖双方都是用银行资金搭挢。所以盘活烂尾楼的呆滞资产,最大的好处是为银行化解了放贷的风险。从全社会角度看,把占居民家庭收60%以上不动产资金盘活了。这股活水将涌起巨大的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洪流。

三、要知势善为,秉持经济转型三个进化

1、未来的城市化应当向都市圈、城市群的深度城市化进化。当一个国家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GDP总量比重在10%左右,说明整个国家已进入后工业时代,这个时候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群。据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都市圈用全国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GDP,而整个西部地区占据71%的国土面积,GDP仅占全国的20%左右。由此可见,在后疫情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中之重。往后在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中要把重点向三、四线城市倾斜,全方位动员已在城市里务工农民,要以家庭劳力整体转移到城市中去,通过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启动内循环,扩大改善民生的基础实施投资,提增新市民的消费能量。

由于都市圈、城市群的深度城市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据资料显示,2020年,虽然我国农民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16021元,但城乡居民收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收入比仍高达2.56:1,城乡居民人均年商品消费量为3:1加快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实现近亿农村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都市圈、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今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新的增长动能的最少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2、产业发展领域要向数字经济进化。鉴于我国传统产业趋于饱和、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往后产业发展方向应由过去三十多年的“饮食健康化、穿着时尚化、交通汽车化、住房宽敝化、家电普及化”等传统产业,向“办事手机化、工作智能化、装备高端化、能源清洁化、材料新颖化、医疗生物化、旅游常态化、生态修复化”方向发展。这些新新产业的发展,均可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凤凰涅槃。

我国网民已达10.5亿之多,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方式,己脱离不了物理与网络同时并存的两个空间。办事手机化,工作智能化,服务远程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决定了人们对数字产品。数字软件、数字装备、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场景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大有汹涌来朝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強调,“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新常态要有新动力,数字经济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由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是当今大潮汹涌的众望所归,风口再骤的旋聚中心,促使我国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效显著,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去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稳定器”的作用愈发凸显。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地数字经济发展也在平稳推进。从总体规模上看,2021年有16个省市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从经济贡献看,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从增速来看,15个省市区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由于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化转型正在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逆势而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伴随着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出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未来全国数字经济规模必定入会超过50万亿元以上,如此大的体量,很值得我们在快速而纷繁的变化中抓机遇、谋发展、赢未来。

3经济发展体系要向绿色经济进化。在地球变 暖,新冠病毒迟迟不消退的当下,人类必须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已向全球宣布,到2030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实现“碳达峰”, 到2060年前,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实现“碳中和”。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经济是为人类造福的宏大历史责任。

    发展绿色经济本质,不仅仅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是提高两个生产力。 第一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对企业来说就是集约使用原料、能源、设备、人力、时间、资金。这六个要素资源就属于低碳化。 第二是提高生态生产力,是指自然界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要用好,保护好,如果被破坏就要受到惩罚。我们要从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消费等七个方面构成绿色发展新体系,实现“双碳”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双碳”目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会释放出 无穷无尽的发展能量。

例如,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在投入还是规模上都领跑全球。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发电量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绿色经济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又如 碳达峰、 碳中和的绿色发展将会重构能源产业 。 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大的汽车产业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马路上将很难看到燃油车,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电动车或者氢能车。

   发展碳达峰、 碳中和的绿色经济,将重新定义经济版图 。 到2060年,中西部地区光伏、风能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森林每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立方米,比现在翻一倍,森林覆盖率稳定30%左右,会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产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由此可见,绿色经济发展空间无限大,就看你本领大不大。

综上所述,在传统经济与新兴经济正处在切换交汇期,以数字经济丶绿色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力量,正处在蓬勃成长之中,我们要保持定力,蓄积能量,加大力度,全力推进这两大经济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主流,引领未来,切实做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展鸿图。

作者简介顾品退休教师。曾任无锡市乡镇工业干部学校副校长,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副主任。

 

本文地址: http://caijing.shanghaima.com/caijing/3927.html
严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上海财经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上海财经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3455677927@qq.com)删除!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新闻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官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阅读|上海财经大学网站|上海财经媒体|上海财政局网站|上海报业集团|上海财经网专栏|上海财经网东方财经|投诉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网有哪些内容|上海财经网在哪里看|上海财经网地址|上海财经网新版上线|上海财经网新浪博客|上海财经网新闻频道|上海财经杂志|上海财经网APP|上海财经网记者新闻采访|

上一篇:2022上半年已经过去,美国GDP12万亿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差了多少

下一篇:绝对®伏特加携手WINDOWSEN开启“绝对®重造计划”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返回顶部